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黄德忠名师工作室联合举办苏鲁皖“江宁·淄博·博望”三地研修活动暨“黄德忠‘宁博一体化’名师工作室”第十二次跨省教研公益活动
在 及马鞍山市博望分校成功举行
为加强苏鲁皖教育教学交流与合作,探索“江宁·淄博·博望”三地教学教研新路径,推进“名师工作室”研究项目“致蕴达趣:小学数学教学新实践探索” 建设,切实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2023年10月18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与黄德忠宁博名师工作室联合举办了苏鲁皖“江宁·淄博·博望”三地研修活动暨“黄德忠‘宁博一体化’名师工作室”第十二次跨省教研公益活动。本次活动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顶层设计,由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正高级教师黄德忠特级具体策划。山东省淄博高新区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成员、黄德忠“江宁-博望教育一体化发展”名师工作室两地全体成员”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参与活动。主会场设立在 ,马鞍山博望区分校设立分会场,活动由工作室成员 朱丽娟老师主持。参与本次活动的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项目负责人柴静和刘畅老师、安徽省马鞍山市博望区数学教研员陈祥平校长、山东省淄博高新区教研员牛延凯老师及骨干教师研修班全体成员、黄德忠“江宁-博望教育一体化”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及“江宁·淄博·博望”三地“2+1+N”培训模式辐射范围29所学校约500位骨干教师。
本次活动分为课例观摩、专题讲座、“寻理致蕴·因学达趣”百家谈和活动总结四个环节,四个环节的活动紧紧围绕“蕴趣数学百家谈:聚焦课标新理念,展现课堂新样态”的主题进行展开。
朱丽娟老师主持
主会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项目负责人柴静老师
主会场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刘畅老师
主会场
淄博高新区牛延凯教研员
主会场
淄博高新区第八小学张娟副校长
马鞍山市博望区小学会场
一、课例观摩
第一节是由工作室核心成员、 张勇副校长执教三年级《平移和旋转》。在这节课中,教师关注学生学的活动,以核心问题引导学生开展操作、思考过程,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图片,以实现对平移现象的感知,到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平移,学生从用身边工具演示或用手势比划,再到用符号记录这些运动,做出一个平移,尊重学生不同的想法,基于现实背景完成数学化的过程,再让学生对相关物体运动的共同特点进行初步归纳,学生通过举例更加丰富地感知平移运动,形成更加清晰的认识。而后,当学生汲取学习方法后,教师适当放手,引导学生通过具体的活动要求,演一演、做一做、找一找,展开合作学习,尝试完成对旋转的认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关注到旋转中心不变,旋转角度可能是一圈、半圈或一圈半等情况,旋转方向可能是顺时针或逆时针,深化对旋转的认识。教师帮助学生建立抽象思维,以足够的生活经验和具象思维为支撑,在自主体验的过程中感受知识的形成过程,帮助其更好地形成空间观念,以及掌握变换的数学思想。
第二节课是由南京市江宁未来科技城小学的戴芬老师执教的《数据的代表》一课。在课堂中,戴老师想引导学生感受平均数既可以用它来反映一组数据的一般情况,也可以用它进行不同数据的比较,从而看出组与组之间的差别。顺着这个思路,第一环节戴老师先出示男生的套圈成绩,在学生充分理解统计图的含义后,想办法用一个数代表男生的套圈水平。在讨论过程中体会总数和平均数都能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水平,那学习平均数有什么好处呢?接着出示女生总数,产生矛盾点,发现总数是有组数限制的。平均数相较于总数能更好的代表一组数据的总体情况,那通过两组数据的比较发现,虽然两组数据不同,但平均数却相同,体会平均数代表了数据的总体水平,并不是单次成绩。第二个环节,教师再给男生一次投篮的机会,让学生小组讨论,当第五组成绩出现以后,男生的整体水平会发生变化吗?小组通过充分的讨论发现,当第五组成绩是6时,总体水平不变,当第五组成绩大于6时,总体水平会上升,当第五组成绩小于6时,总体水平会下降。在这充分的讨论过程中,学生利用移多补少和求和均分等方法,感受到了平均数的灵敏性,当一数据发生轻微变化,平均数也会随之变化。学生最后在比较男生女生平均数都达到7时他们的成绩统计表,发现女生的成绩更加的稳定,而男生有极端数据,所以让他们自己探索出,要想比赛更加的公平,应该需要去除一些极端数据,更能代表它的总体情况。
二、专题讲座
黄德中名师工作室核心成员、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陈城老师带来了一场《基于支点式学习 蕴数学文化之趣》。陈老师指出在教学中,支点是指能引起学生真正学习、自主学习的关键点、中心点。蕴,是指意蕴,数学之理;趣,是指趣味,数学之趣。寻理致蕴,因学达趣,为儿童成为终身好学者奠基。支点可分为驱动型支点、结构型支点、策略型支点,其中驱动型支点包含学习情境、学习目标和学习评价,结构型支点包括准备性学习、针对性学习和延展性学习,策略型支点包括学习任务单、智慧学习工具、多感官体验、合作探究、展示或表演、跨学科联结等等,还结合具体课例剖析如何分解学习目标,从结构性支点入手剖析不同层次目标,此外,陈老师还从PCK解读教材,引导学生关注生成性资源,如从数的组成认识人民币,可以帮助学生贴合知识本质高效达成理解。
接着,黄德忠特级教师为大家呈现了一场名为《蕴趣交融:小学数学教学新实践探索》的讲座。凝练思想,标“蕴”融入主张,此处的“蕴”指的是数学内部的意义,“意义”是指数学的思想和道理、作用和价值。“趣”是指兴味,使人愉快,指兴趣、乐趣和志趣。经过数学主张的凝练,发现“蕴趣数学”的教学思想完全契合2022年版课程标准的目标和要求。此外,黄特指出要将“课”和“标”真正合一,就是说教学设计要符合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要用课标的理念和要求指导课堂教学,将外界的学习材料与自己的认知结构相联系。小学蕴趣数学的特征体现在体验性、建构性、胜任性、层次性、生长性和境脉性,其中境脉性体现在真实情境、问题引领、以活动激发热情,从而形成一个体系和脉络。
三、蕴趣数学百家谈
本环节由黄德忠特级主持, 副校长张勇、市学科带头人陈春老师、马鞍山市博望区数学教研员陈祥平、淄博市高新区数学教研员牛延凯、博望区百小分校副校长陶德兵、淄博市高新区第八小学副校长张娟、部分工作室成员汤晨、杨卿誉、付玉婷、于静怡共11位老师线上线下联动形式参与,以“寻理致蕴·因学达趣”为主题开展“百家谈”民主研讨。张校提出应教给学生方法、渗透思想,在具体、形象中感知数学、学习数学、发现数学,从而为概念的渗透奠定基础。陶德兵副校长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关注学生数学眼光的形成、数学思维的养成和数学语言的优化过程。付玉婷老师评价戴芬老师的课引导学生在比较和交流中感悟平均数的意义,从而发展统计和应用意识。张娟副校长提到概念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渐生成的过程。同时,概念的形成也是非结构性的经验和结构化知识的耦合,教师需要有意识地关注知识的实践属性。她认为平均数是关注一组数据的整体变化,从三个层面展开认识:算术层面、概念层面及统计层面,并引导大家思考是否当数据非常大时,改变一个数据,影响偏小,如何在教学中体现。牛延凯教研员补充到从学的活动中发现多次平移的效果等价于一次平移,平移的要素包含方向、距离、大小、形状,旋转包含旋转中心、方向和角度,他还指出教师应关注知识的本质进行教学设计,建议将车平移、轮子旋转嵌入练习环节,通过对知识的整合,深化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杨卿誉老师提出在教学生方法的过程中渗透数学思想,契合2022版课标中核心素养的达成路径,是教师应努力达成的新样态。汤晨老师指出平均数具有虚拟性、趋中性和敏感性,教师引导学生从算法理解到概念理解,再到统计理解,着眼于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经历和体验。于静怡老师对平移和旋转课堂教学内容展开分析,提到执教老师在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过程中深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对思想方法的感悟,有层次的活动与一次次的分析、比较、表达,引导学生不断寻理致蕴。
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黄德忠特级代表江宁、博望两地工作室成员向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领导以及牛延凯教研员、张娟副校长、张勇副校长、陶德兵副校长对本次活动的支持表示感谢,感谢他们的高位引领和智慧的表达,为活动做出了精彩的点评。
四、活动总结
最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项目负责人柴静老师指出: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推进苏鲁皖三地教育的交流与合作,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教育资源整合能力,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黄德忠名师工作携手举办苏鲁皖“江宁·淄博·博望”三地联合研修活动。本次活动旨在分享教育教学经验,探讨研修模式,以及促进三地教育的共同发展。通过本次苏鲁皖“江宁·淄博·博望”三地跨省教研的交流与分享,三地教师们深入了解了各地不同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分享了各自的教学思考与实践,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三地教师们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本次活动的亮点在于跨省教研的深度交流与分享。活动的成功之处在于三地教师的积极参与和深度交流,以及活动内容的设计合理和丰富多样。
我们期待苏鲁皖三地的教育交流与合作能够更加紧密,共同推进教育的创新和发展。未来的三地联合研修活动可以进一步拓展领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平台。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中心项目负责人柴静老师
总之,北师大教育培训中心、黄德忠名师工作携手举办的苏鲁皖“江宁·淄博·博望”三地联合研修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为推进三地教育的交流与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相信,在未来的活动中,三地教师们将继续深入探讨教育教学的规律,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文字/图片:于静怡
制作:黄德忠
审核:黄德忠
终审:蔡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