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百家湖小学!

教、学,相看两不厌!

您现在的位置:教育教学>>阅览文章

教、学,相看两不厌!

发布时间:2014/10/28 0:00:00 作者:教务处 点击:821次

                              教、学,相看两不厌!

                                将军山小学  赵清

2014年10月23、24日,有幸置身于第二届“课堂教学观察”南京研讨会,领略了别样的教学风景。

一、专家扫描——不让听课一听而过

课堂观察?“这个活动应该就是指导如何进行听课记录吧?”同事笑着调侃。是啊,为了促进每一位教师从他人的课堂中有所得、有所思,每个学校都会下达听课指标。可是,究竟听什么、如何记,作为年轻教师,常常不明就里。虽然,稀里糊涂中,竟也摸索出一套自己的思路:应该就是记下执教者的授课流程吧……仅限于此?不免心虚。就这样,课堂观察,格外让人期待起来。

研讨会的第一天,专家们从不同角度对课堂观察进行了详细阐述。其中,南师大博导杨启亮对于《课堂教学有效性若干问题的认识》深入浅出,一个词,令人深思:“教(jiào)学是个名词,而教(jiāo)学是个动词,是两个并列的动作。我们的课堂观察应该基于后者!”国家督学成尚荣《回到教学的基本问题上》以一句话“不要给学生背不动的书包,要给学生学生带得走的东西”开场,语言幽默却不乏至理,给与会教师“留下了笑声,带走了思考”。南师大李如密教授的《课堂观察的方法和局限》更是以一组图:“课堂信息递减图”、“教室学生表情分布图”等生动直观地展现了课堂观察的方法、类型、形式。

课堂观察,远远不是听课。它,不是一个新鲜名词,在前苏联的苏霍姆林斯基、日本的佐藤学、中国的顾泠沅等教学名家的著作中,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它的身影。它,是一个专业名词:课堂观察是研究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如观察表、录音录像设备等),直接(或间接)从课堂上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做相应研究。观,指仔细地看。 (宀,庙宇) (祭,降神祭祀),造字本义:审视、细究祭祀时显示的神迹。由观入察,已经多了几份研究的意味。

课堂观察,不是为了听课,是为了不让听课一听而过!

二、课堂聚焦——观察不是应景之作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为了将理论注入实践 ,让与会教师更明了、直观地了解,24日,会议以教师上课、观察团队汇报观察结果、专家点评的方式进行。

仅以建邺区吴娟老师执教的《伊索寓言》为例。吴老师以“伊索”导入,激起兴趣;“馋”的自理讲解,生动有效;默读故事,整体感知寓言;边读边演,揣摩文字奥妙。整节课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殊不知,一节精彩的课背后正和着课堂观察三步曲。

一步曲,以学定教,依教定研。团队成员在授课前充分了解了班级情况,并根据班主任的描述制作了“红黄蓝”座位分布图,分别代表优等生、中等生、学困生,为整体观察和个体观察的提供依据。当然,在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还需细心研读授课教师的教案,进而确定了两个观察点:1.学生“说”的训练的观察分析;2.让课堂细节为教学添彩。万事具备,还差观察量表,如针对观察点一,该团队老师制作了整体观察量表:

“说”的任务

发言人数

所占比例

概括

 

 

品词析句

 

 

理解语言

 

 

讲故事

 

 

评价讲述

 

 

二步曲,团队分工,有效观察。团队成员进行分组,不同的组员针对不同的观察点运用多媒体工具进行观察。“坐在教室的后面,看到的往往只能是教师精彩的表演和学生的后脑勺。”所以,他们的位置大多选择在教室的两侧。时而看、时而听、时而摄、时而记。

三步曲,目标明确,高效汇报。团队内每组一位组员就本组的观察点进行汇报。例如,观察课堂细节中教师理答的老师就授课教师的理答呈现出以下量表:

语言式理答

次数

所占比列

例子

诊断式

3

4.1%

正确!

发展示

8

10.8%

你能概括得更简洁一些吗?

激励式

22

29.7%

你很会搜集资料!

组织式

18

24.3%

请同桌之间说一说这个故事。

重复式

6

8.1%

很好。是的。

针对每一种理答,该团队肯定其有效的一面,并指出尽量减少、避免重复式理答,增强激励式、组织式,让学生在多一句追问中走得更远。

关注学生、关注教师、关注课堂,课堂观察不再成为应景之作,而是真实扎根于课堂的每一个细节中!

三、反思助推——教学相看两不厌

整场研究会,收获最多的是感动。组织的精心令人感动,学生的投入令人感动,会场的专注令人感动……

我感动的,是一个教研团队的力量!短短的时间,有的记录,有的拍摄,有的总结,有的汇报,散发着集体的智慧。当然,这只是我们看到的!教研员说,每个团队成员都是自发阅读相关书籍,自主分工,自主研究有意义的观察点。然后就这样,一位位老师凝聚成一个观察团队。当然,这只是她听到的!那么,在我们的所见所闻背后,又有多少段令人感动的时空呢?最美的风景在课堂。听课,我们时时刻刻都在经历,所有的教师其乐融融坐在一起,听着、记着、想着,可是又仿佛是各行其是。每个人都在记录着教学的流程,有的细致到执教者的每一句过渡语,有的则条理清晰、更加简明扼要。可是,听课的意义如果仅仅是每学期的那15次记录,直接要来教案岂不更加便捷?教学,需要的不是独善其身!

我感动的,是诸多学科融合的力量!建邺区小学语文、江宁实验小学英语、游府西街小学数学、体育四个观察团队精彩的展示,让与会者感受到了课堂的魅力、团队的合力、课堂观察的张力。原本还为自己身为一名语文老师,却不得不浪费时间听其它学科的课而不理解。殊不知,意外之间,如获至宝!学科与学科只是承担的教学任务不同、表现形式不同,然而很多观察策略却有共通之处。比如,数学展示课上“互动环节中的个体状态”的研究,完全可以嫁接到其它学科,这样反而可以更加全面地关注到一个学生的动态生成。割裂学科之间的联系,真是少了一份明智!

我感动的,是教育中“人”的力量!每一次公开课、观摩课,所有的听课老师的焦点几乎都是执教者。这样的课堂观察却直面、正视所有的人,有执教者的理答、执教者的行走路线,更有学生互动环节中的小组汇报、互动环节的个体状态、互动时台下的倾听情况……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个冰冷的后脑勺,还有一张张温暖的笑脸,又或者是认真思索的、甚至百般纠结的稚嫩、却真实的脸。课堂观察,其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都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尊重“人”的教育,才有人气。

当然,感动之余也有一些疑惑:观察位置的改变、多媒体工具的介入,是否影响学生的常态呈现?无论是理性的定量分析,还是感性的定性汇报,如何摆脱“仅仅罗列课堂事实”之嫌?关注问题的解决与否是效果,关注解决时间的长短是效率,而一节课的延伸才是效益,课堂观察如何追踪课后的效益?

    其实,课堂观察,又岂止于“教学相长,相看两不厌”?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