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忠名师工作室“江宁—博望教育一体化”发展
第十一次跨省教研公益活动暨“学理论·重实践”读书百家谈
在南京市百家湖小学及马鞍山市博望区分校成功举行
为加快“江宁—博望教育一体化”发展建设,深化小学数学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提高宁博两地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生发展。2023年9月28日下午,黄德忠名师工作室“江宁-博望教育一体化发展”第十一次跨省教研公益活动暨“学理论·重实践”读书百家谈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主会场设立在 ,马鞍山市博望区分校设立分会场。本次活动由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正高级教师黄德忠特级具体策划,工作室成员 朱丽娟老师主持。参与本次活动的有 蔡小平校长、 张勇副校长、马鞍山市博望区小学数学教研员陈祥平校长、马鞍山市博望区百家湖小学分校陶德兵副校长、黄德忠名师工作室南京市江宁区全体成员、“宁博教研工作站—黄德忠名师工作室”马鞍山市博望区全体成员及两地工作室“1+1+N”培训模式辐射范围的骨干教师。
本次活动分为互动研讨和活动总结两个环节,两个环节的活动紧紧围绕“学理论·重实践”读书百家谈主题进行展开。
朱丽娟老师主持
主会场
马鞍山市博望区小学会场
一、互动研讨
首先,由南京市江宁区空港小学刘婕老师与大家交流了她阅读《让学生创造着长大》一书的读书体会。刘老师觉得表现性评价评的不是知识的记忆,不是简单任务的完成,也不是机械、重复的思考,而是评价核心概念、大观念和关键能力的理解,评价综合运用知识并能进行创造等高阶认知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设计出聚焦核心概念、大观念或关键能力的表现性目标、评价、任务及教学活动,让学生能呈现对核心概念的理解及其运用于真实情境的能力。这一过程需要先设定关键的表现性目标,再设计能检测表现性目标的评价规则及任务,接着选择活动内容,并设计学生学习经历,最后在教学活动中根据学生理解程度调整改进教学方案,实现教学评的一致性。
接着, 于静怡老师与大家分享了她的阅读《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小学数学)》的体会。于老师认为数学学习需要“剥离”或“去掉”真实对象中的“真实”,找到代表“真实”的本质属性,进而得到数学的研究对象。在思维体操中逐步形成数学眼光,数学眼光是形成抽象思维的门槛,它所彰显的价值是丰富的。学生应关注对知识的建构与理解、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历程中来,不断发展空间观念与模型意识等思想方法,促使学生慢慢积淀出数学眼光。
随后,南京市江宁区未来科技城小学戴芬老师和大家分享了她的读后感。戴老师认为教师需要围绕“大观念”和“引导问题”创设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设计系列探究活动,让学生像学科专家一样思考与行动,亲身经历知识的产生和应用过程。戴老师结合教学实例介绍了量感培养的几点路径:精选实验素材,丰富单位量表象结构;参照对比,丰富量感;深度实践,充实量感。小学阶段教师可以从度量对象、度量工具、度量单位、度量方法这些要素入手,让学生在动手实验中做数学,能促进学生量感的建立和提升,培养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汤晨老师和大家交流了他阅读《新课程标准课例式解读》后的心得体会,他认为教师可以从课标解读、教材创新等方面多方位地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汤老师以“多边形的面积”单元为例,和大家分享了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落实数学核心素养。在落实“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方面,教师将现实世界中的图形实例作为研究对象,引导学生通过剪、拼、贴等活动方式,在数学实验中发现面积公式;在发展“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方面,教师通过开展各种小组活动,让彼此的思考路径显现,形成思维共同体;在雕琢“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方面,教师需要耐心地等待学生的思维表达路径,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数学表达。汤老师认为核心素养的养成需要教师在常态课中落实课标要求,将核心概念扎根于自己的思想之中。
杨卿誉老师分享的主题是“让探究和创造成为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张华教授在书中提到: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将学科学习转化为学科探究与创造,并由此发展核心素养。张华教授给出了五点建议:第一,超越“间接经验论”,让学科教学建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与真实探究。第二,超越“双基论”,让学科教育指向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第三,超越固定知识体系,基于学科核心观念重构课程内容。第四,让学科课程实现学科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双向融合。第五,让学科教学建基于学科实践与生活实践的双向融合。
王燕老师分享的主题是“概念性理解及核心素养:大观念课程与教学的根本目标”。王老师结合核心素养理念和大观念课程理念,阐述了概念性理解的内涵。她以《认识0》一课为例,表达了我们现在的课程内容应该摆脱“罗列知识点”现象,要以少而重要的大观念为核心重构课程内容;要让课堂教学摆脱以知识掌握和技能训练为核心的浅层学习,走向以发展学生概念性理解为核心的整体性的深度教学和深度学习;要让课程目标与内容“更少、更高、更深”。
接下来,
王昕璐老师与大家交流了她的读书感想。王老师认为学生的认知来源于他的体验,而体验是具有直接性的。素养本位课程与教学就应建立在儿童认识直接性的原理之上。以“商不变的规律”一课为例,王老师发现整个单元的课后练习中多次出现了关于规律的探索。无论是“商不变”还是“被除数不变”“除数不变”,其本质是对除法计算与倍数关系的理解与应用。在计算单元中除了以“读写算”为代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熟练掌握,像这样的对“规律”的探索、对逻辑的“探究”、对“道理”的探寻也是数学这门提倡“理性思维”的学科的基石。
陈城主任发言的主题为“以支点撬动目标,以文化浸润素养”。陈主任从2022版数学课程标准中的核心素养说起,教师可以利用驱动性支点、结构性支点、延展性支点引导学生开展支点式学习,帮助学生更好地达成核心素养构建这一教学目标;为了让核心素养更好地落地,教师需要借助数学文化这一抓手,充分理解所教内容,带领学生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课堂上数学知识浸润数学文化,最终发展学生数学学习的核心素养。
付玉婷老师以“动手做数学:儿童量感培养的有效路径”为主题和大家分享了她的阅读体会。付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学科实践的内涵、学科实践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关系、学科实践的特点以及学科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她提出教师只有将学生的学科学习转化为学科实践,才可能发展学生的学科素养。付老师以《厘米和米》单元为例,介绍了“找一找、比一比、指一指、量一量、画一画”等动手做数学的活动,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测量、估计、比较等过程中,形成长度单位的表象,建立长度观念,让量感在学生心中自然生长。
张勇副校长向大家介绍了“读新课标,践行新课堂”的教学理念。张校提出,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教材育人价值、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贯彻落实教育方针、培育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课程改革只有触动“课堂”板块,才能使课改与教改相得益彰。作为课改主力军,教师要实施与新课标相匹配的新课堂教学,以促进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学科教学向学科育人的根本转变。新课堂要坚持课程思政和五育融合,要聚焦核心素养和核心知识,要加强学科实践和主题探究,要落实质量标准和评价育人。学科核心素养既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科核心素养在学生个体身上体现的整体性、情境性、过程性、反思性、内隐性等特殊性,对有效评价提出了新要求。
黄德忠特级通过智慧校园平台与马鞍山市博望区连线互动,马鞍山市博望区小学数学教研员陈祥平校长以“聚焦课程内容变化,着眼核心素养落实”为主题,提出教学应以真实问题为基础来创设情境,沿着“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路径,帮助学生在发现知识和收获技能的同时积累基本活动经验,感悟数学思想方法。当活动经验和思想方法经过持续的积累,与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融为一体,同时又指向“三会”。陶校也提出在今后的校本教研中鼓励老师们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积极进行教学创新实践。
马鞍山市博望区丹阳中心学校陶德兵副校长提出“教学要注重互动性与实践性”,教学是一种互动的过程,需要教师注重实践性的教学,让学生实际操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陶校从教学互动性的重要性、教学实践性的关键性、评价的重要性三方面阐述了他对教学互动性和实践性的理解,他认为通过强调这些教学方式,教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帮助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从中受益,共同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活动总结
江宁-博教育一体化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黄德忠特级以《学理论·重实践——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进步的交汇点》为题作了活动总结。
黄特说,作为一名教师,我们的专业成长不仅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更需要注重实践经验的积累。学理论,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教育教学的本质,更好地掌握教育教学的规律和方法;而重实践,则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将这些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教学中,更好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首先,学理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教育教学理论是前人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是我们进行教学工作的重要指导。只有掌握了这些理论知识,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更好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更好地进行课堂管理和评价。同时,学习理论知识也可以帮助我们不断地更新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其次,重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摸索、反思和总结,我们才能更好地掌握教育教学理论知识,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效果。同时,实践经验也是我们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特色的重要基础。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地积累经验,不断地反思和总结,我们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特色,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最后,学理论和重实践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只有将学理论和重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我们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因此,我们应该在实践中不断学习理论知识,在理论学习中不断反思和实践,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此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进步的交汇点。
在未来的工作中,希望各位老师能够注重学理论和重实践的结合。通过参加各种培训、研讨会、学术交流等活动,不断地学习新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同时,也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尝试、摸索、反思和总结,不断地更新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学风格。此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反思日记、教学课件、教育叙事等方式,将自己在实践教学中的点滴经验记录下来,与其他老师进行交流和分享。这样不仅可以促进经验交流、共享与提升,还可以为其他老师提供借鉴和启示。
总之,学理论和重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与教学进步的重要交汇点。只有将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水平。
活动最后,黄德忠特级代表宁博两地工作室成员向支持工作室的江宁、博望两地领导和老师们表示感谢。感谢 蔡小平校长和张勇副校长的全程倾心指导,感谢马鞍山市博望区教研室杨飞主任、吴保平主任、陈祥平教研员、马鞍山市博望区百家湖小学分校张晓进校长、陶德兵副校长等领导的鼎力支持,感谢工作室朱丽娟老师精彩主持,感谢百家湖小学王伟老师和朱莹老师及博望区陶德兵副校长及技术人员对活动前前后后近一周时间的远程硬件、软件的调试,感谢黄德忠两地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坦诚支持、帮助和鼓励,同时感谢宁马两地本次线上线下参会的两地老师们!
文字/图片:付玉婷
制作:黄德忠
审核:黄德忠
终审:蔡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