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德忠“江宁-博望教育一体化发展”名师工作室第十场跨省教研公益活动
在 及马鞍山市博望区分校举行
为推动“宁博教育一体化”发展,探索江宁-博望两地教学教研新路径,推进两地研究项目“致蕴达趣:小学数学蕴趣教学的实践探索”和江苏省十三五规划课题《指向课堂核心关切的支点式学习研究》取得成效,切实把《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理念和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让数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2023年6月9日下午,黄德忠名师工作室“江宁-博望教育一体化发展”第十次跨省教研公益活动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形式举行,主会场设立在 ,马鞍山市博望区分校设立分会场。本次活动由江苏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正高级教师黄德忠特级具体策划,工作室成员 朱丽娟老师主持。参与本次活动的有 蔡小平校长、 张勇副校长、马鞍山市博望区小学数学教研员陈祥平校长、马鞍山市博望区百家湖小学分校陶德兵副校长、“宁博教研工作站—黄德忠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及两地工作室“1+1+N”培训模式辐射范围的骨干教师。
本次活动分为课例展示、专题讲座、“寻理致蕴·因学达趣”/数学作业设计百家谈和活动总结四个环节,四个环节的活动紧紧围绕“聚焦课标新理念,展现课堂新样态”的数学作业设计主题进行展开。
会场
马鞍山市博望区小学会场
一、课例展示
(一)阶梯教室会场
第一节课由工作室成员 王昕璐老师执教二年级《认识厘米》。厘米是生活中常见的长度单位,学生在课前已经有了相关的简单测量经验,因此王老师在教学中直接出示动画,建立冲突,引导学生感受到长度单位是基于测量标准的需要而出现的。由于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因此对于“1厘米”量感的建立是非常必要且重要的。教师先让学生根据经验在熟悉的尺子上找1厘米,建立感性的认知;再通过借助小棒用手比划出1厘米和找生活中的物体这两次具象的活动,不断强化学生对“1厘米”到底有多长的感受。活动帮助学生形成“1厘米”长度的表象,为后续认识几厘米做铺垫。接着教学内容从1厘米到几厘米,这既是认知的发展,也是度量的过程。学生在摆小棒的过程中逐渐感受到对直尺的需要,从而感受测量工具的形成过程。在课堂作业的设计上,学生通过估、量、画,三次实践活动逐步从“厘米”的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这既是对学生建立起的量感的反馈,也为学生的理解性学习提供支持。
第二节课由工作室成员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杨梦蝶老师执教五年级复习课《圆的整理与复习》。杨老师在课的一开始设计了知识抢答环节,再次激活了学生关于圆的认识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复习圆知识的积极性,课堂的学习氛围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学生接下来的复习都保持着一个非常好的状态。通过知识树、思维导图的梳理方式,师生共同进行知识回顾、整理、应用与反思,形成学生学习圆的阶段性结构体系。在建构圆的结构体系中将圆的历史和文化融入其中,感受数学文化魅力。整节课采用了“搭建复习框架”“感受圆的文化”“解决圆的相关问题”“再次回到圆的整理与复习”这样彼此交互的过程,较好实现了复习课也是育人的主阵地的教学理念。
(二)录播教室会场
第一节课由工作室成员南京市诚信小学陆培俊老师执教六年级复习课《正比例与反比例的再复习》。本节课分别从“我整理”、“我探究”和“我应用”三个方面进行复习。第一环节“我整理”,以课前整理为引入,在逐步梳理知识过程中,强化理解正反比例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整理知识的同时也筛选了一些典型错题,为后续探究做铺垫;第二环节“我探究”,逐步深入,通过表格、文字和图像等不同方式巩固正比例和反比例,进一步体会两个变量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最后以建立模型打通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联系,让学生学会从一道乘法算式中理清正比例和反比例的联系与区别;第三环节“我应用”,以一道旗杆投影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本节课所学回归生活。最后课后作业的设计以作业选择的形式呈现,通过学生对自己评价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学生先后经历课前反思,课中反思,课后反思,层层递进深入学习。
第二节课由工作室成员
郑思妍老师执教一年级《认识人民币》。由于大部分小学生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人民币,所以郑老师在教学这节课时,引导学生仔细观察人民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辨认出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再通过把人民币分类的活动,加深对人民币不同材质、不同单位的认识,从而突出重点。人民币认识的难点是在人民币单位的换算上,为解决这个难点,郑老师先创设了拆红包的小情境,揭示了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再利用元、角、分计数器巩固加深对1元=10角、1角=10分的记忆。最后组织了商店购物的活动,渗透了人民币的简单加减法计算,并且利用视频介绍人民币的更新换代结尾,拓展学生的视野。教学时,活动都做到人人参与。学生们在课堂上获得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习探索知识的方法,并体验成功的乐趣。这节课的教学过程,力求体现新课程的理念,使得课堂尽量做到了生活化、活动化、自主化、情感化和趣味化,以合作学习为本节课的主要学习方式,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专题讲座
第一场由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焦欢欢老师作《以数学文化为支点,设计小学蕴趣作业》的专题讲座。焦老师从内涵、分类、价值角度,介绍了数学文化,并以数学文化作为支点,将数学文化融入作业,设计以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核心,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而设计的有指向、有主题、承载着实现理趣交融任务的数学作业。焦老师结合具体的课例,阐述如何设计小学数学蕴趣作业。例如《认识人民币》,可以设计一些实践性作业,让学生在自然购物的过程中,经历认币、换币、找币,以及人民币面值大小的比较。也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在网络上了解世界各国的钱币,开拓视野,并能从中挖掘出很多有意思的数学问题,例如为什么很多国家的纸币面值都有1,2、5,10这几种,让学生感受其余的面额都可以以最少的加减运算得到,利用这样的作业给孩子们打开一扇窗,让他们主动思考现实世界背后的数学道理,让数学知识蕴含探究之趣,吸引他们自主思考、学习。
第二场由工作室成员江宁区优秀青年教师南京市江宁区未来科技城小学戴芬老师做《精准与丰富:小学数学作业设计的应有视角》的专题讲座。戴老师首先分析了当下小学数学单元作业设计存在的几个问题。第一,单元作业目标:贪多求全、忽视核心。第二,单元作业设计:拿来主义、简单求和。第三,单元作业使用:整齐划一、拒绝分层。为了能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戴老师对数学单元作业做一个简单地设计思路。大致为首先依据课程标准、教材解读、学情分析、评价目标和知识结构,确定单元目标。然后依据单元目标,编写单元作业属性表,联系学生现实情况和教师的已有经验编写作业,进行作业设计。最后根据学生单元作业情况,进行单元作业的反思和改进。当然,在精准设计作业内容的基础上,也需要创新作业形式,使作业内容和形式完美结合,更好地发挥作业的功能。作业内容可以是丰富的,如书面、口头、调查、实践、综合性的等。作业形式也可以是多样的,如闯关游戏、口头交流、动手操作、数学阅读、知识整理、好题推荐、综合实践等。作业形式千变万化,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
三、“寻理致蕴·因学达趣”数学作业设计百家谈:
本环节由特级教师黄德忠主持, 张勇副校长、马鞍山市博望区小学数学教研员陈祥平校长、博望区百家湖小学分校陶德兵副校长、部分工作室成员陈城、汤晨、朱琴、张英、于静怡、徐翀、付玉婷、杨卿誉、李睿琪等13位教师线上线下联动形式参与,以“寻理致蕴·因学达趣——聚焦课标新理念,展现课堂新样态”为主题开展“数学作业设计百家谈”民主研讨。各位教师结合教学实践与思考,各抒己见,一致认为作业的设计前,教师要摸清学情、研究并吃透教材、积累并筛选相关资料;设计的作业要体现数学学科的目的性、层次性、针对性、创新性、思考性、科学性等原则,对于学生方面作业要具理解性、趣味性、变换性、可操作性、境脉性等要求。黄特通过智慧校园平台与马鞍山市博望区连线互动,博望区陶德兵校长提出教师数学作业设计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体现量力性、思想性等观点。黄德忠特级看来,作业设计要具有育人功能,教者若有心,学者必得益。作业设计是教育教学重要环节,因此也是艺术和科学的统一。教师通过作业让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得到激发并充分展现,让每一个学生多些空间和时间去思考去探索,多些机会去体验数学的乐趣和意义。在百家谈后,各位教师表示要一如既往地做好数学作业设计,用心研究、批阅学生每一份作业,实现数学作业提高学生的数学学科的育人功能,助力学生更好的成长和发展。
四、活动总结
江宁-博教育一体化名师工作室主持人黄德忠特级代表宁博两地工作室成员向支持工作室的江宁、博望两地领导和老师们表示感谢。感谢 蔡小平校长和张勇副校长的全程倾心指导,感谢马鞍山市博望区教研室杨飞主任、吴保平主任、陈祥平教研员、马鞍山市博望区百家湖小学分校张晓进校长、陶德兵副校长等领导的鼎力支持,感谢工作室朱丽娟、陈城老师精彩精准主持,感谢焦欢欢老师、戴芬老师讲座引领,感谢百家湖小学王伟老师和朱莹老师及博望区陶德兵副校长及技术人员对活动前前后后近一周时间的远程硬件、软件的调试,感谢黄德忠两地名师工作室全体成员的坦诚支持、帮助和鼓励,同时感谢宁马两地本次线上线下参会的两地老师们!
最后,黄特指出,“享教研?百家谈”是 教研特色品牌,工作室“蕴趣数学百家谈”是其系列活动之一,“蕴趣数学‘百家谈’”,取名于百家湖小学之“百家”一词,又耦合百家湖小学“蕴趣数学”的教学思想之“蕴趣”一词,是两个“智慧”的珠联璧合。“百家谈”之“百”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之“百”, 所以百家湖小学蕴趣数学团队是贯彻“双百”方针的优秀教学团队,团队在“蕴趣数学为支点,支持儿童善思乐学的教改实验”主题探索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促进团结、创新探索,绝不搞“一言堂”。
文字/图片:王霆
制作:黄德忠 审核:黄德忠
终审:蔡小平